供暖结束,呼吸道“闹脾气”?中医良方助力轻松应对
干咳鼻塞难忍,中医助力重获呼吸自由
45岁的张女士近期频繁干咳、鼻塞,尤其是夜间咳嗽加重,喉咙干痒,清晨鼻塞严重,影响睡眠和呼吸。她曾尝试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十分焦虑。无奈之下,张女士来到河南省中医院,找到肺病科副主任医师侯从岭。
经中医辨证为肺阴虚后,侯从岭为她开具了沙参麦冬汤加减的中药方剂,并配合穴位按摩、食疗和生活习惯调整。一段时间后张女士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症状明显缓解,并且体质也有所增强。
供暖结束后呼吸道疾病为何高发?
侯从岭表示,自3月中旬室内供暖结束后,门诊中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尤其以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等体质较弱的人群为主。张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患者都面临着类似困扰。谈及其中的原因,侯从岭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春季气温变化无常,供暖结束后室内温度下降,而室外温度可能逐渐升高,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容易受到外界风寒或风热的侵袭。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外邪(如风寒、风热)容易通过皮毛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从而引发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
2.肺卫不固:冬季长期处于温暖的室内,人体的卫外功能(即抵御外邪的能力)可能有所减弱。春季阳气升发,但人体阳气尚未完全恢复,肺卫不固,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导致呼吸道问题。
3.燥邪伤肺:冬季供暖期间,室内空气往往较为干燥,容易耗伤肺阴。供暖结束后虽然室内湿度有所增加,但肺阴不足的人可能仍然感到咽干、咳嗽等不适。中医认为,燥邪易伤肺津,导致肺失润养,从而引发咳嗽、咽干等症状。
侯从岭指出,供暖结束后,干燥的空气和温差变化使呼吸道黏膜变得干燥、脆弱,防御功能降低,容易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从而引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咽炎、扁桃体炎等,同时也会导致咳嗽、鼻干、咽干、咽痛、声音嘶哑等不适症状增加。
中医如何预防与调理呼吸道疾病?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调理,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为预防呼吸道疾病,可以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饮食调理
润肺生津:多食用具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沙参、麦冬等。
健脾祛湿:适当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茯苓、陈皮等,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防止痰湿内生。
补气益肺:多食用补气益肺的食物,如黄芪、党参、红枣、蜂蜜等,有助于增强肺气,提高抵抗力。
同时注意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助火伤阴,加重呼吸道不适。
2. 起居调理
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保持空气湿润,避免呼吸道黏膜干燥。
适时增减衣物: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时,避免受寒。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菌滋生。
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以免耗伤阴液,影响肺卫功能。
3.运动调理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有助于增强肺卫功能,提高抵抗力。
呼吸锻炼:可以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增强肺功能,改善呼吸质量。
4.情志调理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疏泄,防止肝火犯肺。
减压放松: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减压放松,保持身心健康。
5. 中医外治法
艾灸:通过艾灸肺俞穴、大椎穴等穴位,可以温肺散寒,增强肺卫功能。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肺经、脾经等经络,可以调和气血,增强皮肤的防御能力。
6. 中药预防
中药茶饮:可以饮用一些具有润肺、健脾、益气作用的中药茶饮,如百合银耳汤、沙参麦冬茶、黄芪枸杞茶等。
中药熏蒸:使用中药熏蒸(如艾叶、薄荷、菊花等)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侯从岭表示,中医在呼吸道疾病方面具有辨证施治,针对性强、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出现呼吸道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辨证施治。
专家小传

侯从岭,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呼吸与睡眠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主持1项省中管局科研课题,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出版著作1部。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